[澳門日報消息]
科技、藝術看似不沾邊,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創意產品都糅合了科技與藝術元素,為生活帶來便利,亦具欣賞價值。如智能電話可以觀賞電影,背後是由集成電路和數據傳輸等科學技術支撑。今年的科技活動周以“科技與藝術”為題,粵曲花旦機械人、環保面譜、數字線上肖像畫等展示硬件科技與藝術、歷史、文化融會貫通,充滿創意。
人面辨識互動有趣
儘管每年的科技活動周主題有別,但機械人總是當中一員,今年亦不例外。不過,在配合藝術主題下,機械人多添了一份文化氣息。坊衆學校把粵曲文化及歷史元素加入科技作品中,由三名中學生原創的花旦機械人,身披戲服、鳳冠向在場人士獻唱一曲“梁祝”,栩栩如生。製作人之一的陳同學表示,粵劇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希望結合科技,協助推廣粵劇。有學生直言,構思藝術主題比單純設計科技項目來得困難,主題甚具挑戰。
澳門大學及科學館都以機械人與公衆見面。除了機械人之間互相溝通,更可透過人面辨識功能及程式注入,讓機械人與居民互動。澳門大學的機械人即場示範使用人面識別系統,向嘉賓之一的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送上小禮物,逗得司長笑逐顏開。澳大代表認為,近年澳門的科技製作不斷普及,各校的投入大增,作品逐漸接近國際水平。
滬科協展十八作品
除了循電子科技方向,亦有創意藝術老師在作品中加入環保元素,利用再生科技把廢紙循環再造,製成面譜,讓學生自由創作,拼湊大型作品。該老師指出,創作可發揮個人創意,讓公衆表現內心想法。澳門學生喜歡在面譜加入本地元素,如大三巴、撲克牌等。過去曾在內地、英國等舉辦類似活動,可在不同地區的作品中體現各地文化,反應熱烈。
科技活動周暨科普成果展展期至本月十日,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晚上八時。除了上述的本地科普成果展示,大會還邀請了上海科學技術協會籌組十八項與今屆主題相關的展品來澳,包括納米畫、飄浮城市、數字線上肖像畫、折紙學數學、iPad編鐘等。